首页 文案列表 多媒体课件 景区导游解说词 龙虎山上清古镇导游词文案

龙虎山上清古镇导游词文案

文案配音员:语慷
景区导游解说词 709 分享

龙虎山上清古镇导游词文案

各位游客,欢迎来上清古镇游览!下面我请大家跟随我一览上清古镇风采。

概    况

上清古镇既是山水风光秀丽的人间天堂,又是历史文化积淀极为丰富的文化宝库。这里是“神仙都所”,是中国道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它演绎着中国道教1900多年的历史,蕴藏着63代天师传承繁衍的秘密。

龙虎山上清古镇导游词文案

上清古镇距鹰潭市25公里,位于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西南部,最早称沂阳市。泸溪河又名沂溪河,河之北岸为阳,沂阳市即沂溪河北岸的集市。考古发现,上清镇在两晋时期渐有人聚居。唐高宗武德八年(625)设雄石镇;唐末镇遏史倪亚因剿匪有功被封为倪亚王,雄石镇于是改名倪亚市;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宋徽宗命江东漕臣将上清宫从龙虎山迁建于此地,于是倪亚市又改名为上清市。清乾隆三十年(1765),正式称名“上清镇”。


“上清”之名出自道教,“上清”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四御”中的“灵宝天尊”所居住的禹余天的上清仙境。

一、古镇——古风——古街——古巷

上清镇的繁荣缘于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是赣、闽、浙三省的商贸集散地。明代即形成相当于今天的规模,十分繁华。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曾在这里激战,至使镇内建筑毁坏严重,直到近年才得以大致修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与中央红军曾在这里会师。


上清镇总面积约51平方公里,镇区沿泸溪河呈带状分布,占地约0.5平方公里。


上清镇自然环境优美,群山环抱,碧水萦回。相传这里为九龙聚会之宝地。这九条龙是指附近的九条山脉:天门山、台山、乌剑山、狮子山、冲天峰、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和圣井山。


自古以来,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当地就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七状元”的说法,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曾在上清传经讲道,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在应天山创建象山精舍,讲学体道;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巩曾在这里吟诗泼墨;明代宰相夏言在这里出生、成长;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这里考察、逗留……


至今,古镇民风淳朴,古韵悠长,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尽显江南水乡风韵——天师府殿阁巍峨,古街小巷商铺林立,老码头商埠活水长流,吊脚楼风情悠悠……


上清古镇的景点景观除了古街巷、古码埠、天师府之外,还有留侯家庙、留侯第、长庆坊、天主堂、天源德药栈、东岳宫、夏言墓等等。我们既可以观赏到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又可以领略古镇淳朴浓郁的古风。

二、古樟树——古镇广场——长庆殿

龙虎山上清古镇导游词文案


这棵已经历了1300多年风霜雨雪的古樟树,屹立在古镇入口处迎接我们。它是唐武德八年(625)设雄石镇时种下的,它见证着上清古镇的诞生、发展、繁荣和磨难,静观着多少代芸芸众生的忙碌、更替,却依然这样挺拔、葱郁、生机盎然!


在古樟树的前面,是新兴建的古镇广场。广场主要由“道”字影壁、仿古戏台、大花坛等组成。整个广场气势恢宏,体现了浓郁的古镇商业文化和道教宗教文化的气息。


这个“道”非常值得玩味。它苍劲的笔画和字体结构,蕴藏着一只斑斓的猛虎和一条腾飞的苍龙,苍龙上又像坐着一个人。大家尽可以琢磨其中的意味!


长庆殿是供奉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名家之一朱丹溪的庙宇,当地人称“朱老爷庙”,位于上清古镇西头的长庆坊内。清代,上清镇的居民区划为三坊:五通坊、中坊和长庆坊。


长庆殿初建于元代,几经修复。现在门上镶嵌的门额刻有“长庆坊”、“灵钟星岳”等字样,均为清康熙、雍正年间重修时留下来的。由于整个庙宇不大,仅分正殿、偏殿两部分,占地约三亩,砖木结构。正殿于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东西两侧各开一个天井,作采光之用。


正殿内塑的是朱丹溪夫妇、子女像,共四尊。这位朱老爷,并不是上清人,也不是江西人,而是浙江义乌人,因为世居义乌的丹溪,所以被尊为“丹溪翁”,原名朱震亨。他早年习儒,后改习医学。他提出了“相火易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观点,强调治病“不拘于古方”,影响很大。他晚年广招门徒,加以不倦的教导和传授,以造福百姓。他为人诚实正直,淡泊名利,医德高尚。皇上征他入宫,他不为所动,坚持行医乡间,服务最需要医生的百姓。他多次来上清一带治病救人,深得上清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所以上清镇的群众修建庙宇来纪念他、祭祀他,并且演化为一种节日民俗。每年的正月十五,当地老百姓都要抬着朱老爷夫妇的塑像游行,以示纪念,以求赐福。到了农历七月廿二日,这里就要举行类似于北方庙会一样的漾会,四乡群众赶来参加物资交流,观看文娱活动,以纪念神医朱老爷。中国的老百姓就是这样,他们把有恩于己的人当作神来纪念和祀奉。中国道教所祭祀的神祇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物。


你们看,朱老爷的脸为什么是紫铜色的呢?我就来给大家说说朱老爷紫铜色脸色的来由。


传说当时的皇后得了一种怪病,怎么也治不好,皇帝就下令召朱震亨来诊治。经过仔细检查,朱老爷找到了皇后的症结所在,考虑到皇后久病体虚,下药太猛吃不消,于是决定慢慢调理。他计划用100副药来把皇后彻底治愈。用了99副时,还未见明显效果,性急的皇帝认为朱老爷犯了欺君之罪,下令将其斩首。朱老爷怎么解释,皇帝就是不听,于是朱老爷急红了脸,由红转紫,最后含冤赴死。朱老爷死后,皇帝命其弟子继续为皇后治疗。弟子只用一副药,就把皇后治得红光满面,完全康复。其实,弟子所用的药,就是朱老爷的最后一副药。本来,把朱老爷的100副药服完,皇后的病就自然痊愈。可惜就因为这最后一副药,断送了一代名医的性命。百姓听了无不悲愤。在为他塑像时,就特意将他的脸塑成了紫铜色。


偏殿内供奉地藏王及送子观音像等。



    

三、上清古街——“兜财屋”—— 吊脚楼——豆腐磨坊

——古镇铁匠铺

我们现在走在上清古街上。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商家店铺,脚下是鹅卵石铺成的街面,街面中间的长条青石上,有着深深的、长长的车辙,这是当年的商贩脚夫们推的独轮车,年复一年地磨刻而成的!走在这样的古街上,大家是不是觉得古镇风韵扑面而来?


古街沿着泸溪河而建,全长约1500米,东西走向,横贯全镇。沿街两边的店铺,都是砖木结构,一律坐北朝南,排列整齐,但细看却又有错落,不在一条直线上,当地人称这种建筑方式为“兜财屋”。如果房子建在一条直线上,就叫“流水屋”,财运就会随着流水流走。所以,当地人建房,总是要将房角凸出一些来,希望永远留住自己的财运。


古街临水的一面,都修建成吊脚楼,河水就从楼下流过,这就在泸溪河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江岸景观。吊脚楼既方便了居民用水,又争得了房屋建筑的空间,同时保证了河流的畅通无阻。如果坐在吊脚楼上,或临风把酒,或凭水品茶,青山绿水,尽收眼底,是何等的心旷神怡!何等的闲适优雅!这难道不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境界么?


古街上尤其要提及的是上清豆腐磨坊和古镇铁匠铺。


上清豆腐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远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沂阳镇时期,上清豆腐就镇上的一道特色佳肴。当时镇上豆腐磨坊林立,豆腐行销四方。上清豆腐具有鲜、嫩、爽、滑、白、香的特点,滑而不腻,脆而不碎,没有豆腥味和石膏味,无论煮、煎、焖、烧、炸,皆可口宜人。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上清镇用膳,他对一道名为“黄袍拜君王”(即黄芽头鱼煮豆腐)的菜赞不绝口。回到京城,还特意下旨召上清厨师进京传艺呢!老一辈革命家朱德、邓小平路过鹰潭,特意点名品尝了上清豆腐。


上清豆腐之所以好吃,在于它采用当地的优质黄豆为原料,以泸溪河水浸泡和磨制,并且用传统工艺方法加以精心制作。这样质量上乘、风味独特的佳肴,大家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铁匠铺子在上清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了。战国时代以来,铁器以它坚韧、锋利、易于制作而取代了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是铁匠的地位受到尊崇。俗话说:“三十六行,铁匠为王”,铁匠成为众多行业之首。炉火熊熊,铁花四溅,随着叮叮当当的脆响,一块块顽铁被锻打成精巧的各式工具和构件,人们再用这些工具去生产、去工作,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财富,人们怎么能不对汗流浃背的铁匠们肃然起敬呢?


在上清古镇,炉火红了一千多年,叮叮当当的声音响了一千多年,它是古镇风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人们的工具多由工业化机器生产,需要铁匠们制作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但古镇街上的锤声仍然在叮叮当当地响着,铁匠师傅们仍在为人们打造刀、锄、犁等,同时,也在努力地坚守着自己的精湛技艺和昔日的荣誉。


我们再看看这理发铺。这种理发铺子现在城里是极难看到的了,它已经被形形色色的“发屋”、“发廊”、“雕发工厂”所取代,人们很难享受到传统理发手艺的这份舒坦和闲情了。你看这理发师傅,从小跟着师父学习学得了一整套理发技术:推、剪、剃、刮、修、挑、挖、洗、揉、掏,捶、捣等等,必要的时候还要来一点推拿术,理完发之后,顾客筋骨松活,经络畅通,身体百骸无不通泰。顾客的一些小毛病如落枕、脱臼等等,也是手到病除。



 吊脚楼的特色

上清古镇的吊脚楼,一半着陆,一半悬空于泸溪河上。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砖木结构,分为上、中、下三层,底层设厨房、杂物间、畜厩、厕所;二层与街面平齐,为商业店面,内设厅堂,用木板拼门,梁柱雕刻云龙图饰;三层为卧室、仓库等。在二三层临河面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的悬空走廊,有木制栏杆,这是吊脚楼的“枕河”部分。到了潮汛时节,吊脚楼下洪水滔滔,波涛汹涌,楼上安然无恙,照样做生意,起居如常。

四、上清古巷——沿河码埠

上清古镇繁荣一千多年,商绅富豪云集,私宅庭院星罗棋布,构成了古镇几十条大小不一,长短各异的巷道里弄。街弄两边多为明清建筑。这些巷弄看起来曲折迷离,却又四通八达,常常给人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

龙虎山上清古镇导游词文案

各条巷弄因为居住着不同的人家,所以巷弄的名称就用不同的姓氏来称呼,如姜家弄、李家弄、柴家弄等等。也有的按照地域方位来指称,如关门口等。


泸溪水由东而西,款款而来,为古镇居民带来水利之便,为繁华的商业古镇送来源源不断的货源和财源。古代,河流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命脉,船只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了停泊舟船和上下货物的方便,又兼顾居民的用水需要,每隔二三十米的一段距离,就将一条巷弄延伸至河滩,修建一个码头,当地人称码头为“码埠”。

巷弄用麻石铺砌台阶,水边则用长条麻石砌成码埠。码埠一头连接河道,一头连接街道,使上下货物非常方便。整体古街一共有穿插着16个码埠。


码埠有大小之分,大码埠用来停泊船只,装卸货物,如府前大码埠、长庆大码埠;居民挑饮用水和洗衣物等则在小码埠。


你们看,这些码埠的名称都带有姓氏,如张家码埠、李家码埠、姜家码埠、蔡家码埠,等等。姓氏表明这座码埠是由该姓氏的人家出资修建的,往往这一姓人家就住在这座码埠附近。也有码埠附近杂姓人家共同集资修建的码埠。大家同饮一江水,共用一码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负担修缮责任,这是何等纯朴的民风啊。这一民风美德一直延续至今,令人羡慕。


几百年来,当河面上晨雾飘起,上清古镇的妇女们,就三三两两地来到码埠洗衣洗菜,她们面朝河水,跪着双膝,搓洗衣物,像是对着溪水朝拜;当夜色降临,吊脚楼上家家亮起灯火,映照水面,景色十分迷人,于是,上清溪自古就流传着“朝受千人拜,夜收万盏灯”的佳话。

五、留侯家庙——留侯第——古民居

我们现在要游览的是留侯家庙。那么,留侯是谁?有人知道吗?

对!留侯就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建立西汉政权的军师张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刘邦封为留侯,世人也习惯于称张良为“张留侯”。那么,张良的家庙为什么会建在这里呢?这事听起来离奇,但实际上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张天师就是张良的后代,而祖天师张道陵是张良的九世孙。这副楹联说得非常明白:

子房勋功御封留侯;

张陵传道敕赐家庙。

留侯家庙原名“真懿观”,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兴建,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重修,清雍正七年(1729)改额“留侯家庙”。家庙占地面积1042平方米,建筑布局分为头门、二门、三门、中门、上殿等五个层次。可惜头门和二门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

    大家来看迎送殿上的这块匾额,“玉相真仪”是唐玄宗皇帝的语句,称赞张天师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真人仪态。上殿内供奉着汉留侯张良和第一代、第三十代、第四十三代天师塑像和历代天师牌位。

(背景材料:

    1、张良的史迹

    张良(?—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祖父和父亲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雎宁北)时,遇到高人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未农民战争中,聚众归于刘邦,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留侯家庙的节庆祭祀礼仪

每年的正月初一,张姓家族都要来家庙祭祀祖先。张天师乘轿来祭祀,然后,各家族按辈分大小入庙朝拜。朝拜仪式结束后,由族长主持分饼仪式。饼有“丁饼”和“功名饼”两类。丁饼人人有份,每人两个。功名饼按照学位、地位来分配。学位高、地位高的人可以分到几十倍的丁饼,担任高级官员的可获得在庙中挂匾的奖赏,考上国立大学的,还可以分得良田十亩。这一制度,目的在于鼓励张氏后裔努力读书成才,建功立业。

每年的清明、冬至,天师也要来家庙聚会、聚餐。外姓人也随时可来此朝拜。

上清镇保留了许多建筑工艺考究,民情风俗浓厚的古民居。我们现在来到的留侯第是上清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这是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同胞兄弟张复初的住宅,由其父亲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政建造,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呈长方形,四周砌有风墙。附属建筑有配套用房、花园和鱼塘等。

现在请大家来看这座大门。门上塑有“留侯第”三个大字,表明这里居住的是留侯张良的后裔。在上清镇,留侯第是张天师家族子孙后代的住宅。“第”即大宅子的意思。明、清至民国时期,在上清镇居住的天师后裔较多,他们的私宅,多冠以“留侯第”的名称。现在上清镇保留的留侯第尚有七处,年代都在百年以上。

留侯第的大门上,一般设有四个门簪,门簪之上,两边又设有门罩楼、斗望砖,上下排列三层,错落有致。门簪和罩门楼都是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安设的。

我们现在进入大门,来到前厅。前厅有后堂门,一共四扇。中间两扇门平时是关闭的,起着“照壁”的作用,只有来了尊贵的客人时才打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意。厅堂的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的。

经过后堂门,我们就来到中厅。中厅是主人会客、设宴的地方。大家看,这中厅的门上都镂空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所以,中厅的中堂门就叫“花门”;于是,中厅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别称——“花厅”。中厅两旁的正房为主人居所。中厅的后面是后厅,后厅是公子、小姐和其他女眷居住的地方。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宅子内,梁以下的门、柱、窗等,都涂黑色油漆,梁和梁以上的椽子、望板等等,都涂朱红色油漆,它一方面显示了大宅地的气派,另一方面又与朱门红梁的天师府相区别。宅内厅主梁靠后顺枋横托着一块长板,叫“过桥”,是供奉祖先灵位和家谱用的。

再看看这天井,水池池面是用大块石料铺砌的,天井内设置暗沟排水。暗沟从不淤塞,秘密就在于砌天井时在暗沟里面放养了乌龟,乌龟的爬动起到了疏通作用,主人不必为了暗沟的淤塞而大动脑筋了。

上清古镇的古民居保存完好的还有官保第、济阳第、吴家大宅、李家大宅、何家大宅,等等。

现在我来给各位介绍一下上清镇古私宅的一般建筑特色

上清镇古民居大多数座北朝南,红墙青瓦,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朴素典雅。南北砖墙平齐,东西山墙也叫马头墙,高于屋顶,并且高低错落。

大门的建筑尤其受到重视,一般都用麻石或青石构筑,石门框、石过肩,门上的过桥板上雕刻“福”字或太极八卦图。门额上镌刻着表明主人身份、地位和家世的宅第名。大门两侧有寓意深刻,韵味浓厚的楹联。祖上出过秀才、举人的人家,大门前立有“旗杆鼎”。民居内分为一进、二进、三进不等,天井与正厅相通,以收采光之效。大的天井还放置鱼缸或假山、盆景。天井的功能主要是采光,但民俗的说法是“四水归堂”,意思是“肥水不外流”。大厅两边各有两间卧室,卧室的窗棂上装有雕饰,内容为吉利的民间故事、戏剧画面等等。

有的民居还建有防水、防盗的设施

六、天源德药栈——天主堂——东岳宫

现在我们来到天源德国药店,它的前身是天源德药栈,药栈大门的对联为:

天生灵草增春色,

源溯途径得秘方。

这是嵌字联,上下联首字分别嵌“天”字和“德”字。

上清镇在明清时期药业发达,药栈很多。至解放初期尚有六家,以“天”字号居多。其中以这家天源德规模最大。店主为樟树人曹氏。樟树号称中国的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美誉。

天源德建于清末,占地2788平方米,砖木结构,分为正房、马厩、储藏间、杂物间等几部分。店面为三进门,头门经营药材零售,二门经营批发,三门进行药材的加工、炮制等,所以面积最大。这是一般药店的格局。

天源德药栈原来叫“天源堂药店”,远近驰名,生意红火。后来到了民国十七年,药店的药品开始掺假。有一天,外地不定期了一位女侠客,当众检验出这所药店的一种止血药是假药,她用自己带来的止血药与之相对比,使天源堂的假药当场露馅。女侠客指着天源堂的招牌教育店主从医应当以“德”为先。店主羞愧万分,从此制药卖药不再掺假,并将“天源堂”更名为“天源德”,挽回了信誉,使药栈成为患者信赖的商号。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天源德建筑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采光方式。店铺两边没有条件开窗户,建筑设计师就采用开天窗的方式来采光。店面共有采光天窗七个,分别有四角、八角等七种不同式样的雕花装饰,天窗顶部覆以明瓦透光。大门的墙体上开了两扇窗户,西边山墙上开了两个竖长条形的条窗,外窄内宽,这样,深长的店铺就不愁光线不足了。

房子的外墙设计了巧妙的防盗功能。外墙用青砖砌成,里侧用木板,青砖墙与木板墙之间叠放瓦片。一旦有人破墙入室,瓦片就会发出声响,起到报警的作用。

店堂内供奉的神是神农氏。神农氏是农业和医药业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救死扶伤,被奉为药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上清古镇的民居建筑,凝聚了多少建筑师们的巧思妙想,积淀了多么浓厚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背景材料:樟树药帮

樟树素为江南药材集散中心和药材炮制技术中心,千百年来,药都樟树人民的含辛茹苦和历代医药圣手的执着追求,使樟树药材集散和药材炮制得到同步发展,长期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声望,成为中国国药之都。

樟树药业也源于道教,而兴盛于采药、炮制、施治。据史料,著名道教创始人之一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人,于东汉建安七年(202),在淦阳(今樟树市)东南阁皂山修道,升炼金丹,采药行医,时间长达40余年。

樟树药商凭借人员众多,遍布国内津要,加上长期经营药材所形成的独特方式和炮制药材的丰富经验,取得良好信誉,在行业竞争中很快结合起来,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一个大帮口,与京帮、川帮并列为全国三大药帮。)

大家一定会感到奇怪:上清是道教重镇,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为什么还会有其他宗教存在呢?特别是天主教、基督教这样的外国宗教居然会在上清拥有这样气势宏伟的教堂?

其实,这并不奇怪。道教主张“虚受一切,涵容万物”。多教并存,正是道教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的宗教,从来就具有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平和、宽容态度。

天主教堂位于上清镇东头。1872年由荷兰神父建造,是鹰潭地区最早的一个教堂。清宣统三年(1911),意大利人徐厉斯招募工人修缮扩建。

这个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高9米,总面积达1057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石为柱础,上接圆木柱。四壁两米高处绘有耶稣受难图14幅,前厅悬挂圣母玛丽亚和耶稣画像,高约3米。前面是诵经台,高1.4米。神父在那里念诵经文,主持仪式。教堂东一侧有神父楼,俗称“官厅”,是神父办公、接待、起居场所,其两侧还有男堂、女堂等附属建筑。上清镇现在有天主教徒100余人。

(背景资料:

    天主教,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其他两个教派为东正教和新教),亦称“罗马公教”、“加特力教”。公元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产生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除了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

现在我们参观游览东岳宫。东岳宫是祭祀助周伐纣的功臣东岳大帝黄飞虎的民间庙宇。

这座东岳宫始建于北宋末年,清嘉庆年间进行了重修和扩建。现在保存着正殿、亭楼和厢房等14间,戏台一座,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中间这座神像就是黄飞虎的造像。

每年黄飞虎的生日,邻县、邻省的信徒们都会到这里来举行集会,为东岳大帝祝寿。这是当地的重要民俗。宫内正殿藻井上描有“十八层地狱”和“十善十恶”的壁画和造像。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