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案列表 多媒体课件 景区导游解说词 南京导游词文案:明孝陵

南京导游词文案:明孝陵

文案配音员:JN010
景区导游解说词 559 分享

南京导游词文案:明孝陵


明孝陵导游词 


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距今600多年历史。2003年7月3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周边的6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明孝陵建于1381年,1382年皇后马氏去世入葬于此,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名“孝陵”。另说是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而得名。清代始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1398年朱元璋去世与马皇后合葬于此;1413年明孝陵完工,历时32年。

明孝陵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分为神道引导区和陵宫区两部分。神道依地形曲折布局,陵宫依“前朝后寝”“前方后圆”中轴对称布局,这种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皇权。陵墓封土采用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是明清皇家帝陵的典范。


从下马坊向西北走750余米,有三券拱门,即大金门,底座为石须弥座,红墙,顶原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后毁于清咸丰年间战火,今已不存。此门为陵园正门。门两侧与陵园外墙相连,把整个紫金山包括在内。当年孝陵地域广阔,周长45华里,纵深5华里。陵内栽种松树十万株,养长生鹿千匹。

陵园门内为碑亭。碑亭原为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今已不存,只留下四壁及四券门,故俗称“四方城”。亭中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又称“功德碑”,碑高8.78米,其中碑额和碑身6.7米,碑座2.08米。碑额上有九龙浮雕,碑座为赑屃[bìxì]圆雕,由于碑身高大,当时立碑时采用的是“堆土法”,工匠们先运土将碑座赑屃埋上,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立起,然后再把土去掉。 

1413年永乐皇帝朱棣亲自撰写碑文,碑文共2746个字。碑文分七个方面内容:一、叙述朱元璋身世,称其先世为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平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六、生活简朴;嘱死后与马氏合葬孝陵;七、皇族子孙57人名号和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高度颂扬了朱元璋一生功绩。

朱棣在政权建立初期,为树立威信,取信于民,原派人在南京东郊阳山为其父朱元璋凿巨碑,其碑额、碑身、碑座共高达72米;因为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长孙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实行削藩政策,引起了北京燕王朱棣的不满,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登上了皇帝宝座。朱棣大张旗鼓为其父树碑立传,是以此表明自己是皇位正统的继承者。后来阳山碑材被放弃未采用,原因:一是因为朱棣政权已经巩固,二是碑材过于巨大无法搬运。

  

出四方城,过御河桥即是神道,神道前部为石像路,有石兽六种,总共十二对,二十四只。依次为狮子两对,獬豸两对,骆驼两对,象两对,麒麟两对,马两对,各对为一蹲一立。最大的是象和骆驼,用80吨重的整块石料雕成。

神道后部分从石望柱至棂星门,开始转而向北。石望柱有二根,柱体六面,上雕云纹图案。石望柱后面称为翁仲路,路旁各有高3米的石翁仲四对。依次为身披甲胃、手持金吾的年轻和年长的武将各一对,头戴朝冠、手捧朝笏的年轻和年长的文臣各一对。神道石刻,一可记功绩,二可壮威。

神道尽头是棂星门,它标志着神道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是象征皇权尊严的礼仪门,为三间四柱式。2007年在考古清理遗存的基础上,复建了棂星门。现棂星门部分柱础和抱鼓石为明代原物。

一路走来,孝陵神道弯曲转折,失守中轴,原因就是为了避开南面这座小山,名叫吴王山,又叫孙陵岗,是东吴孙权的陵墓。建孝陵时原计划搬迁孙权墓地,后从风水上考虑正好形成远山近案之势,朱元璋大度地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于是神道并成为现在弯曲之状。现在此山叫梅花山,上面植梅3万5千多株,有350多个梅品种,是全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过棂星门,左前方为御河,河上为金水桥,现有石桥三座,明朝原有五座桥,又称之为五龙桥。桥面与桥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遗物,桥栏为清代重修。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门有五座,中间是三券拱门,两边各为一个方门,黄瓦朱门,高院红墙,尽显皇家气派。这座门是1988年根据史料重修的。因原有守陵的文、武孝卫和左右方门,而得名文武方门。门东有“特别告示”碑,碑文上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刻写了清朝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文武方门内为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碑殿现存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围墙,东西两侧原还建有具服殿、御厨等建筑,现已无存,目前只恢复了井亭。 

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现有五块石碑。正中央的主碑为康熙三十八年玄烨第三次南巡谒孝陵时书“治隆唐宋” ,颂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基理国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碑由江宁织造曹寅刻石立碑。“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内容是劝诫后人保护明孝陵。侧后分别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 


 碑殿之后是明孝陵享殿遗址。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 1383 年)建成,是明朝历代帝王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牌位;现在的三开间的单檐歇山顶屋子是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修建的守陵用屋,内为明孝陵史料展览。 

原享殿为重檐庑殿顶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有九开间,进深五间,楠木柱56根,斗拱挑檐,宏伟壮观;殿外为三米高的三层须弥座平台和汉白玉石栏,享殿两旁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配殿,供奉陪葬妃子牌位。

现在只剩三层平台和56块石柱基,每个石柱基的直径有0.91米,还有台基四角上遗留部分螭首石雕,以及前后丹陛;丹陛,各分上中下三块浮雕,图案为:上陛“二龙戏珠”,中陛“日照山河”,下陛“天马行空”。两侧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

    位于享殿之前,东西各有一座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

享殿后面是内红门,又叫阴阳门,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点,陵宫“前朝”“后寝”的分界处。“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

门后是石道,石道尽头是升仙桥,过此桥即为仙界。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升仙桥的北面就是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方城为守卫宝城宝顶之城门,高16.25米,东西宽75.26米,南北长31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

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方城中有甬道,共54级,拾级而上,迎面为宝城宝顶。左右为登明楼通道。

明楼南有拱门三道,东、西、北面各有一拱门。重檐间有直额为“孝陵”,雄伟壮观。明楼内原有“大明太祖高皇帝之陵”碑,现不存。

宝城是一座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直径约400米,周长1100多米,墙壁高约7米,以条石作基础。宝城条石上有后人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宝城内的宝顶就是独龙阜,坟丘利用独龙阜山岗,依山而筑,所以显得高大丰圆,气势不凡。宝顶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到唐代为“因山为陵”式,到明代从孝陵开始“宝城宝顶”式。

明朝设孝陵卫专门管理和护卫孝陵,一卫辖5600人。

 在明孝陵的东侧还埋葬着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史称“东陵”。“东陵”与孝陵共用一条神道。明孝陵的这一布局特征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墓的神道为后世子孙所共用的制度,并为北京十三陵所继承。
  另外,在钟山的北面还有朱元璋的十几位开国功臣的陵墓,它们形成了对明孝陵的拱卫格局,习惯上称为“明功臣墓”。明功臣墓中已有 6座(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良、吴祯、仇成)随明孝陵一起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朝历经十六帝,除明孝陵之外,第二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第七帝朱祁钰,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余十三位帝王都葬在北京天寿山明十三陵内。

明孝陵经过 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它的大部分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明孝陵不愧为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和地位。

明孝陵讲解就到这里,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