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历史纪录片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文案配音员:语慷
历史纪录片 631 分享

《西江千户苗寨》

【解说】秋天的早晨,薄雾弥漫着远山。隐藏在贵州苗岭大山深处的西江千户苗寨炊烟袅袅,层层叠叠的苗家吊脚楼如诗如画。静谧的山寨,似乎在向游客们诉说着它的千古历史,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的过去和现在。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李往久同期声】:西江的名称是怎样来的,西江是这样来的,它的含义是:“穷得连鬼都嗅不到吃的,所以称之为西江”, 古人也曾称为三苗,也有这样说的。我们西江以前寨子也很小,也就百多户人家。以前分散在白水河上游。小梁山那边、小雷公坪、大雷公坪等。就散落在这一带。后来因为在 深山上面有土匪强盗,有头猪、 有只鸡都被抢走,有碗米都被抢走。这样才聚拢到西江来,才汇集了这么上千户人家,西江就是这样来的。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解说】西江苗寨也因此得名“千户苗寨”。这几年,随着旅游的发展,西江千户苗寨在外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把它誉为“露天博物馆”。这里的梯田风光、小桥流水、俨然一个世外桃源,是游客来千户苗寨看不尽的风景。寨子里的人也纷纷依靠西江苗寨的旅游,做起了生意。王静,附近村寨的一位苗家女孩,奇妙的缘分让她成了西江苗寨“夜景楼”李姓农家乐的一名主人。

【李静同期声】:我是永乐镇的,到西江来打工,觉得小伙子不错。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解说】:和许多打工妹比起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运气。言谈举止间,王静总是带着新婚的甜蜜与幸福。她的人生,正迈入一个新的路口。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每年的十一月上旬,西江一带的苗家人,把粮食收进苗家的吊脚楼之后,便开始筹备过苗年了。苗年是庆祝丰收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辛苦劳作的结束和欢乐的开始,鱼肉、大米、美酒,自然是苗年里必不可少的。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为了学习和传承苗家的酿酒技艺。今天,王静的婆婆带着王静去大姨婆家学习酿酒。

苗家人酿酒有自己的传统。水源、大米、酿罐、开酿的时辰、存酿的方位、开罐的日子以及煮酒的用具,都十分讲究。

【王静婆婆同期声】:酒药是从山里采的鲜药配制,上层也要洒药才好。

【发酵古词同期声】:“酒来酒到酒胚生,溢香满屋悦祖魂,人神做客我屋子,其乐融融共天伦,我酿玉液琼浆,取天地间圣水,小神小鬼须走开”。

【李静婆婆烧火同期声】:媳妇,烧火也要诀窍。火势猛就糊了,火势弱就蒸制不出酒。火势必须如此中度均匀,才蒸出美酒来。

【喝头遭酒同期声】

王静:婆,我接一点酒给你品尝。

婆婆:好的,我尝一点看怎么样。先敬先祖神魂,我再品尝,感谢儿媳妇。

王静:喝吧,婆。

【解说】苗医们都说,用这样的酒泡制成的中药,疗效特别好。

【取酒同期声】

王静:婆,这酒太好了。

婆婆:取来给大家喝吧。

【解说】苗家人要酿造纯正的米酒,通常要到山上去采用于发酵的一种野生植物来进行发酵。这种植物一般都长在苗岭主峰雷公山的原始森林里。

【解说】这药,这酒,包含着苗家婆婆的勤劳和智慧。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苗族飞歌):河水清清绕山走,田园金黄耀人间, 郎家寨子好漂亮,春风吹得心荡漾。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解 说】:飞歌只是苗家人其中的一个曲调类别,由于历史缘故,苗家人迁徙中居住零散,都居于高山与深谷的村寨。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古代,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间距离很远,只有通过这种高呼唤式的飞歌方式,来达到地理地势间间隔性的交流,抒发各自的情感。苗家人还有游方歌、史诗歌、酒歌、丧葬立房嫁娶歌等等。此外,苗歌更多的是以相互对答的形式来进行,内容丰富。可以贴切的说苗歌就是苗家的“百科全书”。


苗家人过苗年要杀鸡、杀鸭、筐鱼。亲戚之间还会挑起各种礼物相互串门做客。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筐鱼要到山岭间的水田,这种田里放养的鱼品质好,这些田一般都在海拔800到1600米的山岭间,这里属于雷公山山脉。雷公山山脉的水质与其他地域的水质大不相同。水的味道微微甘甜,种出来的蔬菜和水果也特别爽口清心。这种水田里养的鱼,更是品质鲜美,俗称“稻花鱼”。

【筐鱼同期声】

王静:哇,鱼好大呀!

小李:里面还有呢。

王静:哎呀,鱼掉水里了 。

【摘菌子同期声】

王静:婆婆,这里的鲜菌好极了。

婆婆:那你多采点来吃。

【王静公公同期声】:破鱼要从右边肚白,稍一挤胆即弹出,黑黄的就是胆,煮酸汤鱼一定要放泡好的竹笋,煮出来的味道才鲜美。再放刚采来的鲜菌子,和新鲜西红柿一起。这酸汤鱼就是要有竹笋和菌子,那才是正宗的美味。还有青椒、鲜姜、蒜。糟辣椒不用放,以免影响鱼的鲜味。

【解说】这是西江千户苗寨养殖的本地品种的猪,当地人称为“黑毛猪”,外地客人第一次品尝到这样的猪肉时,都赞不绝口。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苗族支系繁多,连过苗年的时间也有些区别。一般每年阳历11月中旬,是西江千户苗寨过苗年的日子。

天还没亮,祖婆就带着孙子孙媳妇祭祀祖先。

【祭祖同期声】

小李:爸,拉金拉银来了。

李彪:儿子,我敞开大门等你,把金银财宝拉进家。

祖婆:杀鸡杀鸭、宰猪宰牛,祖上祖宗,你们吃在前, 喝在先。家里接了新媳妇,今年生姑娘,明年生崽崽。五谷丰登,繁荣昌盛,牵牛牵猪来,开门敞屋等,牛进嫌门小,猪来嫌圈窄。

【解说】:这天,王静的父母也从附近的寨子赶来与亲家过苗年。

家人和客人欢聚一堂。饭前,由长者祝福之后,大家才能动筷子。

【李往九同期声】:大年大福,大家吃香喝好,多子多福,身体安康,长命百岁就行了。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解说】苗年一般要过五天,最后一天下午是跳芦笙。西江和周围寨子的姑娘都集中到西江的芦笙场去踩鼓跳芦笙。

【做衣服同期声】

祖婆:这里就这么钉。

婆婆:这边加一个,这里又一个。

祖婆:这里就这么钉,这样就行了。

婆婆:王静,你来学钉这一只。

【解说】王静与寨子里的姑娘,一如既往,不分老幼,都纷纷赶往芦笙场。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里,苗家的女儿或媳妇,一身盛装银饰,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它是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李彪同期声】:从旅游发展大会以来,西江是越来越好了。特别是今年黄金周,好一点的人家,收入达十多万元,我家的收入4万左右。单是西江的门票收入都达到一千多万,电视上说,黄金周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解说】西江千户苗寨,这个曾经被人们形容为“连鬼都找不到吃”的穷乡僻壤,这些年经过旅游开发,苗家人的生活已经在发生改变。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悠扬的芦笙,香甜的米酒,苗家人代代相传的歌舞。西江千户苗寨正以迷人古朴的自然生态,浓郁的苗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央视纪录片《西江苗寨》解说词脚本

(苗族飞歌):四方宾朋进寨来,满寨盛装满寨银,又吹芦笙又踩鼓,人世间最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